野鳥家禽流行性感冒(AI)監測
疾病簡介
家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 AI)簡稱禽流感,是一種禽類重要傳染病,對雞及火雞可能引起惡性傳染及急速死亡,在1878年首度被分離發現而提出病例報告,早期曾將本病稱之為雞瘟(fowl plague),直到1981年雞瘟這個病名才被改為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已列入我國甲類法定動物傳染病。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東亞區候鳥遷徙路線上,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水鳥群來台渡冬,這些野鳥在台灣與國際間穿梭,本所自1998年開始每年有系統性地進行監測,希望藉由野鳥帶毒的監測,提供農政單位疫情的預警資訊,並經由連續數年的監測資料累積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學角色及意義。
監測方式
監測地點選定 由野鳥學會選定適宜採樣之樣點分為南、北及金門各1至3樣點。 | 採樣 每群鳥採集20件排遺樣本,或以繫放方式採取肛門拭子。 | 時間與對象 於候鳥季進行採樣,主要採樣鳥種為鴨科及鷸 科鳥類。 |
檢驗方法
鳥類排遺樣本以棉棒採集後,放入輸送保存液內,冷藏包裝後寄送至實驗室進行AI病毒分離。AI病毒係以雞胚胎培養法進行分離最多接種2代以分離病毒。病毒鑑定以電子顯微鏡法鑑定型態、以血球凝集抑制試驗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HI) 、神經胺酸 抑制試驗 (neuraminidase inhibition test, NI) 及聚合 鏈反應法鑑定H及N亞型。經亞型鑑定為H5或H7病毒則進行病毒的病原性鑑定,病原性鑑定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的方法進行雞隻靜脈接種死亡率檢查及病毒血球凝集蛋白切割位氨基酸分析等。
PCR法鑑定病毒亞型 | 血球凝集及抑制法鑑定病毒 |  |  |
|
監測成果
自1998年至2017年12月止共監測79,504個樣本數,共分離到664株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株,病毒分為66種不同H及N亞型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