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 1.豬環狀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最早於1974年由遭受污染且不產生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 CPE)之PK-15細胞中發現。 2.該病毒基因體為一條環狀單股DNA,只有在豬可發現抗該病毒之抗體存在。病毒可藉豬與豬之間的接觸進行傳播。 3.在感染後1天會從尿液、糞便和唾液中排毒,並在感染後5天內從精液中排毒,病毒亦可穿過胎盤感染胚胎和胎兒。 4.病毒傳播到農場會由豬攜帶傳播,亦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衣服、器具和運輸工具而傳播。 5.病毒亦可能存在於精液傳播其他豬群。可藉鼻腔、眼部及支氣管分泌物,唾液、尿液及糞便傳播。受病毒污染之飼料及生物製品亦可傳播。 6.胎盤感染:病毒藉母豬胎盤傳染給胎兒。 |
---|
病因: | 1.環狀病科(Circoviridae)之環狀病毒屬(Circovirus),單股DNA病毒,環狀,無封套。 2.本病毒基因型分為第1型(PCV- 1,無致病性)、第2型(PCV-2,具致病性)及第3型(PCV-3,具致病性)。 |
---|
臨床症狀: | 1.PCV-1:可能與先天性震顫有關,但通常認為它對豬沒有致病性。 2.PCV-2:在肥育期階段,可見生長遲緩、消瘦,體重減輕、呼吸困難、貧血、黃疸、腹瀉、消瘦、皮膚蒼白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症狀,故將這些臨床症狀統稱為豬離乳後多系統消耗症候群(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PMWS)。其發病率通常為5%–20%,但有時死亡率會超過50%。懷孕母豬感染會出現流死產等症狀。 3.PCV-3:生殖障礙胎兒出現心肌炎,出生虛弱的新生仔豬出現腦炎和心肌炎,系統性動脈周圍炎。 |
---|
肉眼病變: | PCV-2:- 肺部塌陷、變硬、瀰漫性肺水腫、塊狀斑點、棕褐色和實變。
- 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質地堅硬均勻。
- 肝臟萎縮或蒼白、有白色病灶及黃疸。
- 腎臟有白色病灶、蒼白和水腫。
- 脾臟腫大。
- 胃部食道部潰瘍。
- 胰腺周圍水腫。
- 盲腸膨脹,盲腸壁充血發紅。
- 流死產仔豬可見肝臟充血和心臟肥大。
PCV-3:- 木乃伊胎兒、死胎及畸形胎。
- 胎兒脾臟之動脈壁中輕度至中度單核炎症浸潤 。
- 心臟中度至重度非化膿性動脈炎。
|
---|
組織病變: | PCV-2:- 淋巴組織出現大量有組織細胞(histocyte)和巨噬細胞浸潤,以及嗜鹼性核內包涵體,淋巴濾泡中淋巴細胞流失。
- 肝臟可見淋巴細胞浸潤以及肝細胞瀰漫性壞死。
- 腎臟亦可見間質淋巴細胞浸潤。
- 流死產胎兒可見壞死性心肌炎。
PCV-3:豬隻出現心肌炎和全身性血管周圍炎之組織病變。 |
---|
診斷方法: | 病原檢測:- 病毒分離。
- 間接螢光分析法。
- 聚合酶鏈鎖反應。
- 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
- 原位雜交法。
- 免疫組織化學分析法。
抗體檢測:- 病毒中和試驗。
- 間接螢光抗體法。
- 免疫過氧化氫酶單層分析法。
- 酵素連接免疫吸附法。
|
---|
圖片: |  感染豬環狀病毒(PCV-2)之組織病理變化,淋巴結中巨噬細胞可見嗜鹼性質內包涵體(箭頭)。  感染PCV-2小豬群中出現生長遲緩小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