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 - 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由豬瘟病毒所引起之全身性出血性疾病,自然宿主為家豬及野豬。
- 豬瘟病毒可經由飛沫、空氣、生殖系統或其他動物(如野鳥、昆蟲及老鼠等)的間接傳播。
- 臺灣從1920年代即發生豬瘟。1947年豬瘟發生率曾高達13%,使養豬業者遭受極大損失。
- 1958年全面使用兔化豬瘟活毒疫苗(Lapinized Philippines Coronel, LPC)預防控制後,在1965年時豬瘟發生率降為 0.02%,至今已逾10年未曾確診任何實驗室陽性病例。
|
---|
病因: | - 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之瘟疫病毒屬(Pestivirus)。
- 豬瘟病毒有3種基因型,每種有3-4種基因亞型;血清型只有1種;依毒力可分為強毒株、中間毒株、弱毒株及無毒株。
- 環境感受性:
- 60℃可存活10分鐘、20℃可存活2週、4℃可存活6週。
- 藏於血液中的病毒要68℃,30分鐘方可不活化。
- 可在冷藏肉中存活數月、冷凍肉中則可存活數年。
|
---|
臨床症狀: | - 臨床上可區分為急性型、慢性型與先天型/遲發型感染。主要侵犯淋巴組織與血管,引發全身性出血與免疫抑制。
- 潛伏期約2-15天。發病期依型別而定,如急性型約10-15天,慢性型數週至數月,先天型/遲發型則數月至數年。
- 急性型臨床症狀:高燒(>41℃)、精神沉鬱、發紺、結膜炎、便祕之後伴隨下痢、神經症狀、流死產、高死亡率。
- 慢性型臨床症狀:發燒、食慾不振、豬隻瘦弱、豬隻感染2-3個月後死亡。
- 先天型/遲發型臨床症狀:流死產或產出瘦弱小豬。母豬於懷孕50-70天感染,所產之仔豬會持續性病毒血症。
|
---|
肉眼病變: | - 淋巴結周邊出血
- 脾臟梗塞
- 腎臟、膀胱、扁桃及喉頭等臟器點狀出血。
- 迴盲瓣鈕扣狀潰瘍(需與Samonella spp.感染鑑別)。
|
---|
組織病變: | - 淋巴組織以淋巴細胞流失為主。
- 非化膿性腦膜腦炎,可見延腦、腦幹、中腦及視丘等部位微血管周邊淋巴圍管、內皮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增殖等現象。
|
---|
診斷方法: | 病原檢測:- 病毒分離。
- 反轉錄聚合酶鏈鎖反應。
- 即時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鎖反應
- 酵素連接免疫吸附法。
- 螢光抗體染色。
抗體檢測:- 酵素連接免疫吸附法。
- 病毒螢光抗體染色中和試驗。
|
---|
圖片: |  患豬四肢末端出現發紺。  患豬出現高熱、畏寒及精神沉鬱。  脾臟周邊梗塞(箭頭所示)。  非化膿性腦膜腦炎之血管圍管現象(出處:Lee, 2014.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n major pig diseases in Taiwan.)。 |